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咨询热线:52452488
产品列表
联系我们
电话:

手机:

传真:
邮箱:
地址:
粟裕晚年对谭家桥之败难以释怀叶帅一席话解开心结

粟裕晚年对谭家桥之败难以释怀叶帅一席话解开心结

[来源:未知]  [作者admin] [日期:2024-02-21 03:13] [热度:]

  早春时节,浙江西南部山区的早晨,凉风袭人。粟裕一动不动地站在凉风中,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,耳边传来一阵阵松涛。半年前离开苏区的一幕幕情景,浮现在他的眼前,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

  那是1934年7月6日的晚上,粟裕与寻淮洲、乐少华指挥的红七军团,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,在夜色的掩护下,离开了中央苏区,担负着吸引敌人兵力的重任。

  红七军团在寻淮洲、粟裕的指挥下,攻克大田,涉过闽江,攻打福州。一路上,红军一边宣传党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张,一面要应对敌人的前堵后截,孤军奋战,历尽了艰辛。

  9月底,在红七军团由遂安转战安徽、江西边界的作战中,粟裕右臂负伤。他忍着伤痛,继续随战,北上抗日先遣队一路转战浙江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西,长途跋涉1600余公里。

  1934年10月底,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闽浙赣苏区,接到中央的命令后,与方志敏指挥的闽浙赣苏区部队合并为红十军团。

  12月,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败,寻淮洲牺牲,乐少华、刘英负伤。粟裕率余部杀出敌人的包围圈,保护乐少华、刘英向赣东北转移。

  一路上,粟裕率部连续冲破敌人的封锁线,抵达闽浙根据地,但方志敏等人却在怀玉山遭到敌人的重兵围攻,被捕后遇害。

  进入闽浙赣根据地后,红十军团余部改编为挺进师,粟裕担任师长,刘英担任政委,根据中央的指示,他们要在浙江境内坚持游击战,创建红色根据地。

  浙江是蒋军的老巢,当地的敌人极其嚣张,而当地的大部分地下组织已遭到特务的破坏,要想在敌人的核心地区打开局面,困难是非常大的。

  参谋王江担心地说:“粟师长,我们现在只有400兵力,附近的蒋军却有几个师,和他们作战,一点胜算也没有啊!”

  粟裕非常激动:“人少不是问题!当年南昌起义失败后,我跟随朱德同志转战湘南时,也只有几百人,但后来我们发动湘南暴动,又上了井冈山,开创了多大的事业啊!”

  粟裕顿了顿,打开了桌子上的地图,指着地图上的一处标记说道:“只要指挥得当,方针正确,我们就能创造奇迹。此处叫做仙霞山脉,我们就在这里建立根据地!”

  1935年3月,粟裕率部在闽浙边界神出鬼没,忽东忽西,忽南忽北,搞得敌人晕头转向,惊慌失措。

  敌人调集了两个正规师,辅以大批保安队,妄图用两面夹击的战术,歼灭挺进师。

  粟裕灵活应对,率部游动到庆元县的郎斋,调动浙江保安一团1200人、福建保安二团1000人以及上千地主武装三面来攻。

  粟裕一声令下,挺进师的战士们一阵排枪打过去,高喊着口号的地主武装人员顿时手忙脚乱,我军宣传员马上喊话,向敌人发动攻势,仅仅几个小时后,这帮乌合之众就土崩瓦解了。

  此时,浙江保安一团在团长李秀的指挥下,气焰嚣张地窜到了红军的前沿阵地附近。大家向粟裕请示发动攻击,粟裕却挥手制止:“不急,等靠近了再打。”

  300米,200米,100米,50米……敌人越来越近,终于进入了最佳射程,粟裕一挥手:“射击!”

  顿时,子弹的呼啸声、手榴弹的爆炸声,以及敌人的鬼哭狼嚎声,充斥在阵地上。敌人扔下一片片尸体,抱头鼠窜。

  两路大军都被击溃,福建保安二团顿时吓破了胆,未到达战场,便顺着原路返回了。

  在作战中,粟裕完全秉承了主席的军事思想,先成功调动敌人使其分兵,然后集中兵力,将敌人分而击破。敌人的总兵力虽强,但粟裕总是能在局部形成优势,打运动战,打时间差,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。

  “现在,每个干部和战士必须要学会两套本领,一是要会打游击,二是做好群众工作。”粟裕在全师会议上动员道:“我们要一边发动群众,一边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。”

  在粟裕的领导下,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。挺进师各部分成小队,先肃清当地的敌人武装,积极发动群众,继而建立农民协会、赤卫队,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,浙西南根据地便已初具规模。

  看到根据地越来越壮大,敌人慌了神,匆忙调集了八九个团的兵力,分四路向挺进师发动进攻。面对敌人的进攻,粟裕胸有成竹,他将部队分成两路,先跳出苏区,转入敌后,牵着敌人的鼻子走。

  辗转十余日后,粟裕抓住战机,率部歼灭了敌军两个连,敌人的第一次“进剿”就这样被粉碎了。

  此时,粟裕领导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扩大到五个县,纵横上百里,搅得蒋氏寝食不安。蒋氏任命卫立煌、罗卓英为“闽赣浙皖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”的正副总指挥,调集32个整团,以及地方武装7万余兵力,对苏区进行疯狂的“围剿”,浙西南游击区进入最艰苦的时期。

  面对气焰嚣张的敌人,粟裕采用“敌进我退”的战术,留下少数部队就地坚持游击斗争,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,兵锋直指浙赣铁路。

  当然,在敌占区展开活动,对指挥员的指挥才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。有一次,粟裕带一支小部队,用“截尾子”的办法,消灭了敌军一个排。“截尾子”就是在敌人行军的岔路口,等待其大部队通过后,移动路标,让掉队的敌人误入红军的埋伏圈。

  不料,这次前面的敌人并没有走远,他们听到枪声,立即调转头来。粟裕等人被迫退至山沟,前面却有一个敌人的据点挡路,形势极其不妙。

  危急关头,粟裕急中生智,他命大家将袖管卷起,把帽子摘下来拿在在手里,扮作吊儿郎当的模样,哼着不三不四的曲子,径直向敌人的据点走去。

  敌人见没有什么破绽,就放他们过去了。不久,敌人便发觉上当了,等他们发起追击时,粟裕他们早已脱离了危险区。

  到1936年底,粟裕的挺进师越战越勇,由几百人发展到一千五六百人,地方游击队武装也达到数千人,活动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。

  对于从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到创建闽浙赣苏区的这段经历,粟裕一生都无法忘怀,建国后更是时常追忆。

  对于创建闽浙赣苏区的辉煌成绩,粟裕不愿过多提及,但对于红十军团在谭家桥的失败,他却始终难以释怀。他心中有个疑问:是谁要派出这支部队的?我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?

  1979年,粟裕拜访元帅,他向叶帅请教道:“当年我们的抗日先遣队,是不是在‘左’的路线指导下派出的?”

  说:“当时主席的意见,是要红军主力跳到外线,到苏浙皖赣地区打开新的局面,以打破敌人的‘围剿’,但当时主席失去了兵权,并没有采纳他的正确意见。后来决定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队时,红军主力也要开始长征了,那时候,主席处于无权的地位,此事他是做不了主的。”

  元帅一席话,使粟裕茅塞顿开,恍然大悟,从此解开了这个心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字:截尾检查